杨振宁(1922-)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原籍安徽,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1945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大大促进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
个人经历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今属肥西县)(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1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2]1938年夏,杨振宁以高二学历报名参加统一招生考试,以出色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准考证号为“统昆字第0008”,试场为“第壹试场”,座位为“第捌号”[3]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
1942年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
1944年,杨振宁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清华大学王竹溪教授。杨振宁在联大短短的6年,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杨振宁于《读书教学四十年》中回忆说:“我在联大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后来两年念研究院的时候,渐渐地能欣赏一些物理学家的研究风格。”“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是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我在物理学里的爱憎主要是在该大学度过的6年时间里(1938—1944)培养起来的。”[3]1945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考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64年,杨振宁成为美国公民。[2]由于其父不赞成其加入美国国籍,其父与其断绝父子关系,其父至死不承认有其子。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4]博士论文导师是泰勒教授。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
1954年杨振宁和已故的米尔斯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2]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2]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1962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分手。杨振宁拒绝谈论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的。他说:“这是我生命中最令我感到遗憾的事情。我要说,这是一个悲剧。”他们两人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讲话了。[2]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4] 杨振宁夫妻[5]
1971年夏,杨振宁带着美国的任务(打探中国核技术的消息)回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1986年,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89年他写给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吴大猷复信中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地事,我想实情是不能永远掩盖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实情慢慢的展现出来。”
1994年,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1995年应聘担任国立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1996年,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
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4]截止2009年,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6]2012年6月30日,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度过了90岁生日,并获得了校方赠送的刻有其重大贡献的黑水晶一尊。[7]2013年10月15日,杨振宁做客西南联大讲坛。[8]2主要成就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方程”,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2]宇称不守恒理论:他与李政道提出基础粒子间的弱核力并没有镜像对称的特性,违反了当时物理家的认知。该理论后得吴健雄的实验验证。[2]杨—米尔斯方程:他与罗拔·米尔斯(RobertMills)提出的理论,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美国鲍尔奖授予杨振宁时的颁奖词说杨-米尔斯方程和牛顿、麦克斯韦及爱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必将对未来有着足堪比拟的影响。
杨-巴克斯特方程具有基本的数学结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也慢慢在物理方面显示出深层的意义。1990年菲尔兹奖颁给四位数学家,其中就有三位和杨-巴克斯特方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