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地名保护文化渊源考述
作品来源:安徽日报
2016年,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上,就地名文化保护的议题,有专家提出,安庆、吉安等地名寄托着人们祈盼吉祥的美好愿望,六尺巷、仁和庄等地名彰显着和谐礼让的传统美德。这里,一句话就引用了安庆、六尺巷两处地名。
作为长江重镇,安庆地名反映了安庆的地形概貌,体现了安庆厚重的历史文化。据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汪毓介绍,安庆地名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时“作盛唐枞阳之歌”而有盛唐山(今城区登云坡即为故址所在),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别名“宜城”。南宋时安庆建城,由于地处要道,一直是黎庶聚落、商贾云集、官府驿站之地,自汉晋以来有着较为发达的经济、文化基础。安庆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为安庆府和怀宁县治,明末以后的巡抚亦持节镇守于此,清朝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近两百年间,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省会,因而留下许多反映这些历史的老地名,如卫门口、市府巷、局西街、水师【剩余信息,会员可见请登录。】